人们心中的同理心似乎正在消失……

前言

对于人类对其他生命的态度问题,以至于整个道德体系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会放弃使用诸如 「道德」,「善良」,「正义」 等看似美好却无意意的词语。这些词语无益于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放弃自身的性别、政治立场、国籍……必要时甚至作为「人类」、「生命」的身份都需要摒弃。

在以上两条前提下,我们将开始我们的讨论。

「个体」的世界

首先,假设我们 仅仅将一个人 置于世界之中,那么他是否有所束缚?试想将你独自一人处在一个 外界绝对无法观察到内部 的房间中,温度又很高,那么你会如何?我想大部分人会脱光衣服,一丝不挂,甚至摆成一个「大」字以至犄角旮旯一览无遗,以增大散热面积。这时你会感到羞耻、不道德或是拘束吗? 显然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你这种令人脸红的模样,甚至都不知道发生过此事——除非你讲出来。据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人的 羞耻感 ,甚至进一步推广,对 「自我」存在 的认识,是基于 他人 ,至少是其他可能存在的 意识 的。

「个人」的世界

而若我们再加入其他意识进入这个世界——从最简单的能感知的 植物 开始。此时这唯一的人类看到一片草坪他会有何感想?他是不会认为草也是有 生命 的,因为草没有任何能够表现出 「意识」 的方法,它仅仅是生长着、枯荣着。其次是动物,这个人看到一只小动物后才第一次发觉到其他意识的存在,一只兔子,它会动——能够 违反寻常准则 的运动。但是这时他存在 道德 吗?显然不会。他玩弄兔子,虽然刚开始会被攻击而退缩,当发现自身的绝对优势后便无所顾虑了。之后再被攻击时可能便愤怒地还手,甚至剥夺其生命。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任何的不安。就像是我们处于孩提时代时,以残害其他弱小的生命为乐,若在把玩一条虫子时被咬了一口,则会愤怒地将其掷于地上并踩上几脚。
但是如果是一头狮子、狼或者熊呢?不妨让这位幸运的人类第一次与它相遇时死里逃生,且受伤不重,那么他之后每次看到这头猛兽时都会心生 恐惧 。但是这种恐惧是 单向 的,就像他和兔子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过他成为了逃跑的一方。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战胜一头狮子,所以人与狮子之间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这就引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妥协 。人与兔子、狮子都难以妥协,然而如果是另一个人呢?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多人」的世界

在这世界中如果有两个人,他们 力量相当 ,只能靠侥幸才能杀死对方,都捕食兔子、畏惧狮子,更巧的是,他们拥有相似的智力、体态。这样,妥协的基础就诞生了。
不难想象,这两个人相互敌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对双方都划不来:甲猎取了一只兔子,乙想不劳而获于是上前争夺——显然,即使侥幸得胜得到兔子,这给乙带来的 收益 远不如自己去抓一只——今天乙抢甲的,那么明天就可能是甲抢乙的,相当的实力会让双方 受伤、筋疲力竭 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只这样的权衡下,双方最终会达成一定的 妥协各自劳动所得不容侵犯 。这便是 道德 的一个雏形。
之后,我们不限于这两个人,而是扩大到一个较为庞大——数十人的族群。显而易见,人人各自为营是利润小且有风险的——一个人难以狩猎中、大型的猎物,且一旦受伤、生病便 难以生存 。这样,个体便逐渐消失, 小团体 慢慢形成。在小团体中,另外的道德出现并不断发展。小团体中最初的规则就是 「多劳多得」 ,在以捕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中,高热量的食物——肉类是由猎人猎取的,因此猎人应获得最多的分配,而老弱病幼应在其之后,最后才应该是无伤无病、年轻力壮但未参与捕猎的人。
这里就应该讨论为何将老弱病幼置于不劳而获者之前。首先是老人,原始社会中,老人是拥有最多 生活经验 的,因此他在一个团体中的地位是极高的——甚至高于婴儿。因为如果婴儿死去,族群还是可以再生育的,再生得的婴儿理论上是 没有什么不同 的;但是老人死去后就是失去一个具有 丰富经验 的指导者,这是 难以短期产生 的资源。而对于弱病幼,他们是有成为生产力的 潜力 的,所以也应优先照顾。那些身强力壮缺不愿劳动的,是应该作为 反面例子 进行批判的,如果他不劳动却获得较多,这对他人来说是一种诱惑: 他都能不劳而获,那为何我还要拼死拼活地劳动呢?
这样,「多劳多得」「公平」 意识便产生了,同时还催生了 「尊老爱幼」 的道德观念。

同理心(Empathy)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 「同理心」
首先,同理心不同于 「同情心」 。同理心是同情心的基础,但是一个人 「富有同情心」 并不代表着他有着 很强 的同理心。同情只是同理心的一种 表现形式 。同理心所对应的动词是 「共情」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 同情 只是表达一种 关切与怜悯 ,而 共情 不仅表达同情,而且还将自己代入到对方的情境之中, 设身处地 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想象着 自己 正遭受着病痛。
同理心是人类道德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强大的推动力,也是人类 最为伟大 的感情之一。同理心产生于 对自己的珍爱 ;之后延伸到对 与自己相类似 的其他人类身上;然后是 动物 ,所谓 「君子远庖厨」 正是如此;而后是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的对 植物 的共情。

两个极端

正如「公知」被污名化, 「圣母」 也难逃厄运。倘若使用者知道其 正确的 引申义而加以使用,倒是无可厚非。最初,「圣母」一词仅仅是用来讽刺 「极端」的同情心 ,君子虽远庖厨,但并非反对利用动物服务人类。人类的道德是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并 以人为中心 ,为人类服务的。为此,人类的道德要求人们 「同情万物,共情于人」
所谓「爱猫人士」、「爱狗人士」,其并非爱这一物种,而是某个「拟人化」的个体。倘若其真做到热爱这一物种,也仅仅是因其某些特征而 偏爱 ,某地所谓的「动物保护团体」 杀鸡以喂流浪狗 的做法令人唏嘘。
但是鲁迅先生所说的 「中庸」 如今却被 「偏激」 所取代,处处非黑即白,充斥着火药味。反对极端的共情并非反对共情,特别是人类之间的共情。具体例子与分析可以查看这篇文章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人类社会中道德的产生、发展历程。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是 以人为中心的 ,其并不一定适用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每一个生命都 活着的权利,但是,我们人类还未处理好 自己内部的问题 ,所谓 民族、国家 矛盾愈演愈烈,又有什么能力去干涉其他生命呢?
本文仅仅是 随笔 ,并未进行 严谨 地哲学证明,如有疏漏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