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半,在数学建模培训结束后,我终于读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次先写一写二战的爆发。

二战的背景

以下内容只是历史铺垫,并未在书中出现。

德国在一战后被协约国所压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了德国人一战后头顶的乌云与心中的阴霾。以下是部分和约内容

  1. 领土上,德国将萨尔煤矿的产出交给法国,将萨尔的控制权交给国联;阿尔萨斯-洛林回归法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独立;梅梅尔移交协约国及其盟国;但泽及其内陆地区将归予国联,由其建立但泽自由市;
  2. 殖民地上,德国将放弃其前殖民地主权;
  3. 军事上,限制德国陆军规模;废除征兵制;莱茵兰地区将被去军事化,全区及莱茵河东侧50千米内所有防御工事均将拆除且不得新建;德国不得参与军事贸易,所有武器的类别和数量受到限制,并不得生产或贮存化学武器、装甲车、坦克及军用飞机;海军数量与吨位也受到严格限制,且不能拥有潜艇;禁止德国组织空军(包括海军航空队),并要求德国移交所有与空军有关材料物资;
  4. 要求德国对「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造成的战争损失和破坏负责,并要求进行赔偿。

对这段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会认为这些条件有些严苛了。但是一战本身就并不是什么「正义战争」,而是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非正义战争,因此协约国提出这些严苛的条款也可以理解其意图了。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阿道夫 · 希特勒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将人类拉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阿道夫 · 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出生在一个奥地利家庭,作为德军参加过一战并获得了一定的荣誉。他的早年生活是十分穷困潦倒的,这点也是家喻户晓了。希特勒最初加入的纳粹党是一个只有不到十人的小党,但是由于他极其天才的演说能力,这一党派迅速成为了国会第一大党,为他后续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他获取支持的方式是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与犹太人(在部分人眼中,一战的失败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的仇恨、对工人阶级的讨好以及纳粹冲锋队的暴力行为(破坏其他党派的演说)。经过一定的波折,他最终获得了德国总理的职位,而在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后,他更是通过架空国会等方式获得总统的职位,最后给自己冠上了「元首」的称号,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独裁者。

虽然纳粹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但是其中「社会主义」与「工人」不过是为了争取工人的支持的噱头而已。希特勒在上台前对工人的各种承诺在后来基本都没有实现,其在上台后承诺「德国每个家庭都会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并以此来收取费用,但是这些钱都用在了军事生产上,直至他的政权垮台也没有兑现。

在希特勒侵略波兰前,美国曾对发出警告,他在演说中如此回复道

罗斯福先生!我深知贵国幅员广大,财富充盈,使您自诩要对全世界的历史和所有国家的历史负责任。而我,先生,所处的地位却要平凡得多,局面也要小得多……

我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国家,它因为信任外国的诺言和由于民主政府的恶劣制度而面临着彻底的毁灭……我克服了德国的混乱,重新建立了秩序,并且大大增加了生产……发展了交通,使庞大的公路网得以兴建,运河得以开凿,巨大的新工厂得以出现,同时也致力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与教育水平。

我曾做到了使700万失业工人全体重新得到工作……我不但使德国人在政治上团结了起来,而且使他们重新武装了起来,我也曾致力于一页一页地撕毁那长达448条的条约,其中包含着任何国家人民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的最卑鄙的压迫。

我把1919年从我们手里抢走的地方夺回来给了德国。我把成百万被迫与我们分离而饱受辛酸的德国人领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然而,罗斯福先生,没有流一滴血,没有给我国人民,当然也没有给别国人民带来战争的苦难……

你的任务,罗斯福先生,比较起来要容易得多。你在1933年出任美国总统,我也在那一年出任德国总理。你在发轫之初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富的国家的首脑……贵国的局面之大,足以使你有时间、有闲暇来注意世界性的问题……你的关心和主张所涉及的地区要比我的地区大得多,因为,罗斯福先生,上苍所命我托生的地区,因而也是我必须为之工作的地区,不幸要小得多,虽然对我来说,它要比任何其他东西更加可贵,因为它完全是我国人民所有的!

虽然如此,我相信,正是这样,我才能对我们全都关心的事情尽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全人类的正义、幸福、进步和和平。

他确实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将复兴了德国,但是其经济发展到底如何呢?第三帝国的失业确实减少,但是这是在对犹太人的迫害的基础上达成的。根据统计,第三帝国的工人们干着比之前更多的活,工作更长时间,但是薪水与生活水平不增反降。希特勒使德国强大,但是没有使德国人民过上富足的日子。

同时,德国人的生活也失去了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投票时不敢进入供隐秘投票的房间,而公开投票的箱子侧面却开了一个大洞以供在旁边的纳粹党人监视其投票内容,一旦出现不利于纳粹党的内容就会派秘密警察或其他纳粹党员进行迫害;所有新闻都被纳入纳粹党的管辖或直接被取缔,战争开始后阅读外国的新闻报刊将被处死。

前德国总理巴本曾公开演讲抨击纳粹党的恐怖统治:

公开的光明正大的讨论比——譬如说——目前德国的新闻界状况对德国人民更有益处。政府[必须]记住这句老话:“只有弱者才怕批评。”……伟大人物不是靠宣传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想同人民失去联系和团结,我们就不能低估他们的了解能力:我们不能老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任何组织,任何宣传,不论如何出色,光靠本身是不能长期维持人民的信任的……不能靠煽动……也不能靠对全国人民中无所凭借的一部分人进行威胁,而只有靠向人民开诚布公,才能维持人民的信任和忠诚。你把人民当笨伯,人民就不会信任你……我国全体同胞现在应该互相友爱,彼此尊重,团结起来,避免扰乱正直之士的严肃工作,制止狂热之徒的胡言乱语。

绥靖政策

希特勒的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争取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因此他必须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中间的发展十分曲折。

英国首相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之一,从结果上来看他似乎是一个「千古罪人」,但是如果仔细调查当时英国的情况以及张伯伦在战前的执政成果,就会发现他并没有那么的不堪。

多年后,在面对德国人的对外扩张时,英国人民会想起残酷的一战中无数人痛苦的哀号。反战是一战后欧洲的主流思想。同样,应该也是二战后,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

根据伯明瀚大学中存放的关于张伯伦的文件和政府档案,可以看出在 1938 年英国对于战争仍然准备不足。这从二战中的部分细节可以看出。首先是不列颠空战中,英国战斗机在经历了数次作战后已经难以对抗德国的战斗机以及轰炸机,但在一次轰炸英国军事设施的行动中德国的轰炸机由于失误不小心炸了有平民居住的建筑,这导致英国政府的愤怒与反击 —— 英国随即轰炸了柏林。由于二战从爆发开始一直是第三帝国对外国进行侵略,而从未发生过外国对第三帝国境内进行攻击的事件,希特勒对英国的轰炸极其愤怒,于是开始进行报复性的对伦敦的轰炸 —— 这转移了破坏英国军事设施的空军力量,从而为英国空军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其次,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德国同样也犯了一定的错误而导致这一奇迹的发生。在德国陆军将英军逼至敦刻尔克时,由于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担心部队损耗,无法为下一步作战提供足够的装甲部队,而且空军总司令戈林不想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陆军而劝说希特勒,导致了德国陆军在包围了英军后停止不前,而这为英军修建防御工事以及申请援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从这两个事件可以看出,英国对于战争的准备其实并不充分,这可能成为绥靖政策的一个原因。而张伯伦在执政时有着成功的国内政策,主张改革,如1937 年通过『工厂法案』,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 年通过『住房法案』,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 年通过『体育训练法案』,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 年通过『带薪假日法案』,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

可以看出,张伯伦的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成功的国内政策,他推行的部分政策促进了英国在战后转型为「福利国家」。

在张伯伦逝世后,1940年11月12日,丘吉尔在下院致辞悼念他时说:

……世界最严重的危机之中,内维尔·张伯伦不幸事与愿违,一再失望,受到一个坏人的欺骗。但是,他那落空的希望是什么?他那未遂的心愿是什么?他那遭到愚弄的信念又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这些都表现了人类心灵最崇高最善良的本性——对和平的热爱,对和平的追求,为和平而奔波,为和平而斗争;为了这一切,他甚至不顾巨大的危险,至于个人的荣辱则肯定也完全置之度外。

张伯伦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因此他不想让英国人民再次经历那种地狱。他在掷硬币,但很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赌对。政治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而且在民主国家,政治家的方针需要迎合人民的需求,而当时,欧洲人民(包括德国)都是反战的。

苏联的罪恶

如果说英法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和平是无耻的行为的话,苏联的所作所为已经可以称为「罪恶」了。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教科书(至少在我那时的教科书)上并没有对此进行介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希特勒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基础,中断了英法与苏联的反德谈判,为德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和平的东方环境。这应该也算是苏联的一个「绥靖政策」。后来斯大林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时称此条约的签订为苏联提供了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战争准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似乎只是一个和平条约,比起『幕尼黑协定』中出卖小国的利益要强很多,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还附有一份在当时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协议书,其中描述了双方的侵略划界方式:

  • 波罗的海地区如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疆界将成为苏德权力界限,在这方面,双方将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 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与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它在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 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在条约的保证下,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时,也派红军入侵波兰,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会师。后来苏联入侵芬兰,迫使芬兰割让领土。1940 年,苏联先后吞并或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同时,在德国进行战争时,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这对德国来说是巨大的援助,因为在英法对德国宣战后,德国的海上运输被切断,直到拿下北欧国家后才得到了部分海上运输路线。

人们只看到波兰在德国的钢铁洪流中溃败,但是没有看到波兰在面对第三帝国时毫不退缩,没有看到波兰骑兵冲向纳粹坦克时的视死如归,没有看到苏联在波兰生死存亡之际的趁火打劫,只是戏谑地调侃:「德苏并不接壤为什么要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条约后还有许多在当时不为人知的黑暗:苏联对德国提供大量原料、参与瓜分波兰,甚至将魔爪伸向中立国家。

人们总是喜欢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局限性,也忽视了自身并不是上帝的事实,——我们获取的信息是有限且片面的。

一战时,在德国的街头上,人们对着出征的军队欢呼、投掷鲜花,少女们为士兵们献出自己的吻;二战时,在希特勒的宣战演讲上,民众却失去了狂热,只有部分纳粹党员鼓掌,报童手中写有宣战的报纸也无人问津。战场上,波兰士兵与德国士兵尸横遍野,死去的德国士兵的家属或许能感到荣耀。但当尘埃落定,历史来审判一切时,与波兰家庭一样,他们的心中只剩下无尽的痛苦。

读史使人明智,去除眼前的翳障,减轻无知带来的极端与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