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所接触的信息来源闭塞,且大多都经过审查与修改,所以不免对一些敏感的政治概念产生曲解。在不断地阅读与获取信息并进行批判地思考后,我得出了一些拙见,故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回顾与反思。

前言

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四个词中,除了最后一个之外大部分中国人对它们是嗤之以鼻的。一个词语,其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在随时代变迁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较通俗的词就比如「呵呵」在许久之前就成为了互联网交流的禁词;而「公共知识分子」也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汉奸」的词。词语意义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有些是自发的变迁,还有一些是被操纵的变迁。

可惜的是我没经历过江的时期,胡的时期的我虽亲身经历过,但那时我并没有多少印象,可能是他为人比较低调,也可能是因为我还小。我的童年算是无忧无虑的,那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兴起,语文课本中也没有多少深奥的内容,唯一让当时的我费解的好像是『我给江主席献花』,当时的我不理解为何作者会如此激动,不就是见一个人嘛。现在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后回看,原来是香港回归的事情。如今回首往事,十分庆幸我是在那个年代出生长大的,使我年幼时没有过多接触政治方面的教育。

到了 2022 年,我已经要升入大三。在大学的两年内我这双眼读过不少书籍,也看过许多悲喜,我的大脑在不断呐喊,但是我的嘴却紧闭不言,我的心中积攒了许多痛苦——对社会的不公的愤怒、对群众狂热的恐惧、对自己力量弱小的不甘、对人生的苦恼与迷惘。虽然我依然不够成熟,但是也多少有了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产生了一些思想的雏形。在当前形势下,有些话难以在大庭广众下说出,但是又不吐不快。于是我选择在我的个人 Blog 上发表这些想法,以供日后回顾与反思。

这里是我新开的一个 Category,斗胆借用『沉思集』为名。与平时的「杂谈」分类有所区别,是我想写的一些已经基本成型了的思想,而且不同于普通的 Blog,本页面下的内容可能会根据我的思想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改,当然,我会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保留原始版本。

本人才疏学浅,如有错误请不吝赐教,如有冒犯请多包涵。

民主

在我的记忆中,自由与民主是最近几年才「改头换面」,扮演洪水猛兽的角色的。未来如何我不敢妄议,但就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政治体制是完美的,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想就民主的定义、民主的优缺点与为什么我们需要民主进行讨论。

民主的定义

要谈民主的定义,就需要看看它与「独裁」、「极权」、「专制」(下文可能出现混用)的不同之处。纵观历史,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是从专制统治转型到民主宪政。我个人认为民主与专制的根本区别并非所谓选票问题,而是官民问题。就中国历史来说,在辛亥革命之前,也就是封建帝制的时期,官员是对上级负责的,所以最终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或王负责的(下均称统治者)。他们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人民的看法对他们没有多少影响,监察机构基本上也是只对统治者负责。而实行民主制的现代宪政国家,其官员也会向人民负责,而人民对其的约束,大部分是选票——如果这个官员的统治不得人心,那么人民就能利用选举权将其赶下台。所以,在我看来,民主的问题就是官员对谁负责的问题,而如今大部分人所斤斤计较的所谓选票,不过是一个约束官员对人民负责的工具而已。假设有一个很强大、客观、公正的监察机构允许人民进行弹劾,那么官员也会听取人民的意见来执政。当然,这是很难实现的,而且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因为官员需要在上任后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不如官员在选举前将自己的施政方针作为自己的一个竞争手段。

因此,在民主制度当中,人民是占据一个主体地位的。这种主体地位并非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官僚为人民负责。官僚不是人民的管理者,而是人民的代言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民的监督而且人民有权将其赶下台。因此,民主代表着国家权力由人民直接或间接行使。

民主的优缺点

正如我前面所说,现存的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有其优缺点的。对于民主,我认为其最大的优点并不是人民可以参与国家的治理,而是人民有更多的可能避免自身受到政府的侵害。在专制制度下,政府的权力,或者说是统治者的权力是极大的,而

All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Dalberg-Acton,John Emerich Edward (1949),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Boston:Beacon Press,p.364

不谈高深的道理,从历史与现实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极权社会下,人民的权利是很容易受到掌握权力或资源的人的侵犯的。而民主制度给了群众主体性的地位,使其能够反抗官僚可能对他造成的侵害。这是从极权到民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进步。民主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比如民主与自由,民主与人权,这里要提一点的就是,民主与自由并不等同,民主只是大多数人的专政。因此,现在的民主多以新闻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为前提。

而说到民主制度的缺点,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已经耳熟能详了。打开电视或手机,「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之类的东西扑面而来。民主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显然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并且有可能出现朝令夕改。同样,由于多数人民的政治素养低下等问题,常常导致政府的政策短视近利,甚至出现「多数人暴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专政」的极端结果。

我们为什么要民主

民主与专制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政治制度,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专制而追求民主呢?

其一,虽然专制在效率上远高于民主,但是那只是在理想情况下。记得有一款游戏,叫做『冰汽时代』,很多人称之为「刁民模拟器」,因为里面的人民在世界末日时还在讲各种条件,这似乎反映了民主制度的缺陷。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游戏中,我们作为领导者,拥有着现实中几乎绝对无法获取的实时信息,并且没有任何欺瞒行为;同时,我们在游戏中除了获取成功的快乐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目标,贪污之类的事情无利可图,所以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扮演一个贤明的领导的角色。但是在现实中,如果实行极权统治,不仅信息获取有延迟,下级官员由于向你负责而故意报喜不报忧,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的贪婪、自私与懒惰造成的对人民的不负责。因此,在专制制度下,其效率往往无法达到理想高度。

其二,正如上文所说,官僚可能为了一己私欲而压榨人民,人民又无法像民主制度那样维护自身权利。而官僚等级制度带来的待遇差别与阶级壁垒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带来的官二代问题同样也违背了「人生而平等」这一普世价值观。这里的「官二代」与民主制度下也会存在的「富二代」是存在差别的:「富二代」在民主制度下只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声望,但是还是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很难以钱换权;而专制制度下的「官二代」能够一定程度上不受法律与制度的约束,而且能够实现以权换钱。

其三,专制制度更容易催生冲突与战争,这里假设民主制度具备新闻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自由。而专制制度绝对不允许这些自由的存在。这些自由,下文将统称为「思想自由」,能够有效地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极权政府通过操控思想自由能够掩盖自己统治下的矛盾,将矛盾转移对外。思想控制的力量是远大于物理控制的,由于民众的盲目性与信息的闭塞,极端民族主义就会很容易地出现并占据主流位置,而统治者会利用这种情绪来进行对外扩张以获取利益——即使这个利益是完全为了本国人民,但是其造成了本国和他国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战争,永远是少部分人以大义的名义践踏多数人的生命权,而那少数人在其他人流血牺牲时坐在别墅中享用咖啡。

因此,民主制度虽然不能提高效率,但是能够更为有效地避免最为严重的损失

自由

我曾听说,民主与自由并非是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的,曾经美国以自由标榜自己,而苏联以民主标榜自己。后来苏联解体,美国就把民主据为己有了。

这个故事其实也颇有道理,在政治光谱中,有一条光谱是根据民主程度划分的,越偏向于民主政治在光谱中就越「左」,越偏向于精英政治在光谱中就越「右」。共产党所标榜的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以「左」为政治正确,因此宣扬民主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美国的的价值观中更多的是「精英主义」,能者多劳,能者多得,也就是所谓 「American Dream」

Life should be better and richer and fuller for everyone,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according to ability or achievement.

–James Truslow Adams, 1931

直至今天,美国也始终贯彻着这一价值观。从美国政府所出台的各种反垄断的法案就可以看出其对自由市场的维护——自由,但不放任,强者不能依靠自己的优势来打压新势力。

而对于民主,美国采取的选举人票方法,是一种间接选举,也没有激进到一人一票的直接选举,而两党制也限制了其他政党对于政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美国确实是重自由高于民主。

而对于苏联,由于它并没有标榜「自由」,所以在此也不再讨论。而论其民主程度,死者为大,也不再深究了。

下面所讨论的自由单指「个人自由」,对于「民族自由」、「国家自由」等不作讨论。

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哲学或政治上有很多种解释,众说纷纭,也很难统一口径。而某些有心之人就利用自由的这个特点,来对自由进行大肆批判。自由的一个定义就是完全的无拘无束,为所欲为,这就是现在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的版本。自由?不过是流氓胡作非为的借口罢了。而另一种自由的定义,是基于「自律」之上的(康德),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声明: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

这更接近现代自由民主国家中对自由的定义,类似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向往并需要确保一个由必要的人类自由构成的世界: 第一,言论与表达的自由 —— 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二,一切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他们神祇的自由 —— 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 —— 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可使每一个国家的所有居民享受在和平时期健康生活的经济基础 —— 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四,免于恐惧的自由 —— 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全球的兵力削减以至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对其邻邦进行武力入侵的可能 —— 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利坚合众国国情咨文,1941 年 1 月 6 日

简要地来说,就是「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后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

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于恐惧和匮乏。

——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948 年

这四大自由是最为基本的自由,「言论自由」的前提是「思想自由」,而一旦没有了言论自由,那么思想自由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在乔治・奥威尔的作品『1984』中,就有所谓「思想罪」的罪名。当然这只是小说,在现代文明国家中,言论自由是被保障的。

因此,现代文明国家对「自由」的定义并非是无限私权与为所欲为,而是在不妨碍他人同等自由的前提下个人运用自身和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从事一切活动的权利(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

而在我之前对道德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定义。因此可以说,自由与道德是关系密切的。

我们为什么要自由

自由不同于民主,其在现在的普世价值观中没有缺点,怀疑自由的意义也就代表着怀疑着人类至今建立其的一切,甚至包括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因此我们不再讨论自由的优缺点,直接来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自由」。

首先自由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体现,此处的「个性」并非简单的「性格」,而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独特性的确定。现代价值观,以及有历史记载的时代的价值观中,对人的个性均持肯定态度。而个性的确定也就带来了思想自由的确定。思想自由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自由,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

就算得到我的身体,也得不到我的心。

—— 佚名

控制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很容易,但是控制一个人的思想自由很难。有了思想自由这一基础之后,才能进一步获得其他自由——思想指导行动。当前人类还没有能力限制人的思想自由,除非脑科学大进步,能使用外穿或体内设备来利用脑电波来监控人的思想。更加激进的做法就是类似于『美丽新世界』中的直接控制思想的诞生——即通过使婴儿脑缺氧来造成智力低下,进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旦失去了思想自由,那么「自我」就在某种意义上不复存在。人类在生存与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思想,造就了人类现在伟大的成就。没有了思想自由,人类无法走出蒙昧时代,在远古巫师的统治下走到今天。历朝历代的改革与革命都是思想自由的产物,而现代民主宪政是在思想自由所产生的理论的不断实践中诞生。

但是有了思想自由这一基础还不够,一个人的思想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因此言论自由,进一步包括出版自由、结社自由、新闻自由都是社会发展所必要的。当然,这些自由并不代表可以随意诽谤、组建黑社会,或者说不代表着能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自由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组成社会时,人们自由地达成契约,愿意遵守社会纪律(法律、道德等),而若违反了社会纪律,则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这时违反了社会纪律的人,是自由地选择了受惩罚,为了维护并尊重其自由,社会需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否则就是对其自由的亵渎。

人虽然并非生而平等,但是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们在社会地位、知识素养等方面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这只能换来他人的「尊重」,不能因为身为权贵、统治者、资本家、学者就认为在基本权利上高人一等,能随意剥夺他人的各种权利。自由带来了平等,没有自由便无法争取平等,而没有平等,就谈不上自由。

可以看到,在个性的确立、社会的进步与人权的基本保障上,自由都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障我们的权利不受侵犯,保障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后记

在写本文的过程中,以及我的思想成长过程中,我基本都是孑然一人的。在当前环境下,我无法与人进行沟通,我曾经尝试与家人沟通,后来发现不可行。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十分消极,逆来顺受,也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想。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只通过歌功颂德的官方媒体来了解,而如果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也就是忍忍就过去了态度。而身边的朋友们,基本也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要么就是不管不问,要么就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其实我并没有希望他们能跟我有同样的看法,我只希望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地讨论环境,而费上来就互相给对面扣帽子,什么「罕见」、「小粉红」之类的。在这个环境中,唯一给我帮助与支持的是我的堂哥,在高中与他讨论时,他便建议我将这些思考写下来,但是由于学业原因在大学我才开始写作。与他的交流是十分愉快的,因为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对于自己所持的看法都是批判的,当然我的水平较低,所以改变看法的人大多是我自己。但是就算是被指出思想中的错误与矛盾,也没有任何的反感,因为这是基于理性思考的批评,是寻找到逻辑上的漏洞,而非拿所谓「大道理」以及强行站队来恶心别人。我不爱社交,因此没有找到其他能够与我进行这样讨论的人。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而果不其然,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民族狂热,这是令我十分痛心的。说实话,我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感到担忧。法国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思想「现实的消失」,对这类事件给出了一个解释,就针对安倍的这个事件来说,就是「安倍晋三这个人从未存在」。对于我们普通人,可能也包括那位刺客,我们对安倍的印象并非安倍本人,而只是我们通过报纸,通过电视新闻,通过网络所获取的信息的整合体,让・鲍德里亚称之为「拟像」,我们对安倍的了解仅仅限于这个拟像,因此可以说是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个拟像代替了安倍这个主体,而安倍这个人沦为符号、文化、语言为主的客体,因此可以说在我们的心中「安倍晋三从未存在」。大部分中国人,以及那位刺客,他的仇恨是针对安倍的拟像的,而他们将自己的仇恨作用于其主体上。其实,在历史上来看,安倍算是比较亲中的一位首相,当然他执政后期也走上了鹰派的道路。虽然如此,但他真的罪不容诛吗?他所做的事情真的让他的遇刺值得我们庆祝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幸灾乐祸,是渴望看到比自己成功的人遭受苦难,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极刑与血腥的狂热,是本应存在于岛屿民族的劣根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大陆民族,本应是一种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但如何才出现这种民族性呢?答案是狭隘只能从狭隘中产生